枝江“鱼医生”,点赞!
枝江“鱼医生”,点赞!
枝江“鱼医生”,点赞!在青山绿水间,湖北宜昌绘就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de)双赢篇章。
春日,漫步在大风口茶园,云雾(yúnwù)缭绕间,采茶(cǎichá)女灵巧的(de)双手在茶丛中飞舞。宜昌,这片被茶圣陆羽誉为“峡州上品”的土地,正在重现“宜红工夫茶”的辉煌。
走进屈原故里秭归,“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的诗句在(zài)橙香中回荡。从邓秀新院士引进新品种,到“伦晚脐橙”成为网红爆款,再(zài)到柑橘文化引来八方游客,18万橘农的笑脸,演绎(yǎnyì)着(zhe)“柑橘红了,乡村富了,游客来了”的生动故事。
4月22日(rì),商户正在秭归县维楚云仓库做直播带货。澎湃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王岱玉 图
清江之畔,鲟鱼谷的现代化(xiàndàihuà)养殖车间里,曾经的渔民变身养殖能手。从(cóng)网箱养鱼(yǎngyú)的生态之痛,到“渔光互补”的绿色转型,是鲟鱼的“上岸”之路,也是宜昌水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fāzhǎn)研究所副研究员(fùyánjiūyuán)张姝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yīhào)文件时提到,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zīyuán)禀赋,坚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有“钱”途。
宜昌正在利用青山绿水(qīngshānlǜshuǐ)的资源禀赋,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产业共进,物质(wùzhì)与精神同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宜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zǒngchǎnzhí)达1221亿元、总产值全省(quánshěng)第一,八大重点(zhòngdiǎn)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443亿元,6个(gè)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第一。
这是宜昌乡村(xiāngcūn)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更是人民(rénmín)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答卷。
一片茶叶的“突围”之路(lù)
4月底的宜昌大风口(kǒu),山顶之上云雾(yúnwù)环绕,山间满园春色,茶香四溢。
宜昌古称峡州,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和古老产茶区之一。茶圣陆羽在《茶经》盛赞曰“山南以峡州上(shàng)”,奠定了宜昌茶叶的千年(qiānnián)美誉。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青岗岭茶园笼罩在(zài)细雨中,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茶园”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zhèngwǔ) 图
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chéngwéi)“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宜红也与(yǔ)祁红、滇红一道成为中国传统(chuántǒng)外销三大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可(kě)曾几何时,祁红、滇红老少皆知,与之并列的(de)宜红却(què)在知名度上有些许“掉队”。几番沉浮,如今的宜红工夫茶又迎来(yínglái)了黄金时代。当前,茶产业被列为宜昌农业八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宜昌茶年出口量6万余吨,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8%左右。
为了实现建设现代茶叶强市的目标,2022年,在宜昌市委(shìwěi)、市政府的部署下,酵母龙头企业(lóngtóuqǐyè)安琪集团通过(tōngguò)市场化整合的方式,成立了宜茶集团。
宜茶集团品牌部负责人李可可(kěkě)介绍,宜茶集团整合七大产茶区资源,打造(dǎzào)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依托安琪(ānqí)集团海外营销网络优势,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收入9.67亿元,出口创汇近900万美元,营收(yíngshōu)规模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销路够广的同时(tóngshí),宜茶也在谋求“招牌”够响。
如果在(zài)社交媒体上输入“宜茶”“宜红”等关键词,会发现不少网友在喝过宜(guòyí)茶后,逐渐爱上了品茗。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宜昌逐步擦亮茶产业招牌的例证(lìzhèng)之一。
宜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成立后,围绕全市“提升(tíshēng)绿茶、振兴红茶、发展(fāzhǎn)黑茶、兼顾黄白茶”的发展战略,不断延长茶产业链,“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到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区域(qūyù)公用(gōngyòng)品牌TOP50”第25位。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家茶业企业正在(zhèngzài)加工茶叶。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这些举措,既是(shì)市场化的行为,又和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契合。日前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nián))》提出,要“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其中(qízhōng)的具体要求就包括“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wénhuà)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y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yuánsù)相融合。”
“宜红工夫茶”是公用品牌,茶文化(wénhu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宜昌走的(de)这一步,恰逢其时。
那么做大茶(zuòdàchá)品牌,于普通茶农而言,又有何意义?“品牌做大了,认可度高了,茶叶也就能卖上好(hǎo)价钱。”宜茶(yíchá)集团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周斌如是说。
宜茶集团控股子公司湖北萧氏茶业总经理向清华则提到,过去宜昌(yíchāng)(yíchāng)的茶叶大多作为原材料卖给(gěi)浙江、安徽等地(dì)进行加工出海,产业附加值很低,但有了“宜红工夫茶”“邓村绿茶”等品牌后,宜昌茶叶不仅可以直接(zhíjiē)对接海外市场,品牌影响力也大大增强,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
“我以前给(gěi)其他城市的茶城做批发,三五百斤算多了,但我现在和宜茶集团合作,一批次就有几万斤。”大风口生态茶园负责人周芳(zhōufāng)红就是宜茶品牌推广的实际受益人(shòuyìrén)。
他告诉澎湃新闻,起初(qǐchū)他的自有茶园只有200亩,但现在(xiànzài)他的自有茶园已经有1000多亩,“因为有宜茶集团支持,也有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市场需求,所以我有信心。”
“前几天,我的一个基地开园,就有400多人(duōrén)同时采茶,太壮观了,这是以前不敢想的。”提起前后变化,周芳红很是激动和(hé)感慨。
周斌介绍,宜茶集团(jítuán)以“企业(qǐy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茶园管培、鲜叶采收、务工劳务等环节每年为近3000人提供工作岗位。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tǔjiāzú)自治县一位土家族姑娘在展示土家饮茶传统技艺。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茶产业(chǎnyè)的兴旺不仅改善了茶农的生活,也推动了栀子花(zhīzihuā)等相关(xiāngguān)产业的发展。2024年,宜茶(yíchá)集团与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出创新型花香宜红工夫茶。“我们将栀子花与茶叶一起窨制,让栀子花香融进到茶叶中去,做到只闻花香不见花。”宜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栀子花茶主要销售给国内(guónèi)知名奶茶(nǎichá)连锁店及饮料客户,用作茶底原料,深受欢迎。
作为“时尚单品”,长阳都镇湾镇的(de)栀子(zhīzi)花身价也随之(suízhī)暴涨,收购价由以前的每斤3元涨到了12元左右。都镇湾镇金福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曾表示,“按亩产(mǔchǎn)600斤花瓣来算,每亩栀子连花带果,收入能过万元。”
一颗(yīkē)柑橘带动精神物质双丰收
“伦晚脐橙和夏橙是花果同枝的水果。”在湖北屈姑国际(guójì)农业集团脐橙博物馆,讲解员向澎湃新闻介绍当地的特色柑橘品种(pǐnzhǒng)。
“后皇嘉树(huángjiāshù),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两千多年前,屈原在秭归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橘颂》,成为中国(zhōngguó)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如今,在屈原故里,这片被诗人赞美的土地依然(yīrán)橘林遍野(biànyě),橙香四溢。
4月13日,秭归县郭家坝镇烟(zhènyān)灯堡村,农户用无人机转运脐橙。新华社记者 程敏(chéngmǐn) 图
宜昌柑橘(gānjú)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年产量超400万吨,占全国蜜橘产量的1/6。秭归县作为宜昌柑橘的重要产地之一,依托三峡库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春有伦晚脐橙(qíchéng)、夏有蜜奈夏(mìnàixià)橙、秋有早红脐橙、冬有纽荷尔(héěr)脐橙,“一年四季有鲜橙”的特点。
回溯宜昌现代柑橘种植史(shǐ),要从上个世纪说起。1959年,当地开始引进脐橙(qíchéng),到了上世纪70年代,秭归县已经成为全国(quánguó)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zhīyī)。不过作为经济作物,脐橙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价格也不稳定。后来又因为全国柑橘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秭归县的橙子一度滞销(zhìxiāo)。
2000年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yuànshì)邓秀新为当地引进了新品种和新技术,与其他地方的橙子品种实现错季上市,不仅解决(jiějué)了滞销问题,还(hái)使果农的生活又上了一个档次。
如今,脐橙更是成为秭归的(de)标志性农产品。2024年8月,“秭归脐橙”被正式明确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仅秭归县脐橙种植面积就达40万亩,年产量超100万吨(wàndūn),全县(quánxiàn)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都(dōu)从事脐橙相关产业。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秭归县通过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科技转化体系,将百亿级柑橘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带动18万果农增收。种植(zhòngzhí)新品种(xīnpǐnzhǒng)宗橙使得亩产值较传统品种提高了10倍(bèi),核心示范区农户年收入(niánshōurù)更是突破40万元。
收入增长了(le),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更与时俱进了。
秭归县(zǐguīxiàn)归州镇彭家坡村村民胡学军向澎湃新闻介绍,柑橘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基本隔几年就会嫁接新的品种。以前大家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现在大家都有共识,“只要品种好,就要(jiùyào)抓紧(zhuājǐn)换品种。”
除了在果树种植这个(zhègè)“专业领域”眼光独到,果农(guǒnóng)们对于“乡村振兴”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归州镇(guīzhōuzhèn)彭家坡村村支书李强介绍,国家刚提出乡村振兴(zhènxīng)战略(zhànlüè)时,村里也借助相关项目进行谋划,不仅在(zài)生产路、出村路、水利设施、抗旱电力保障等(děng)基础设施上进行投入,也做了一些农文旅融合方面的工作,包括打造以脐橙文化为主的广场、橙子交易平台、橙子空中廊道等内容。
“但当时(shí)开会时,群众很不理解。”李强说,刚提出要建设(jiànshè)脐橙文化时,许多村民并不赞同,认为把钱用来(yònglái)修路、硬化路面等基础设施更好。
2023年12月6日,秭归县归州镇周家(zhōujiā)湾村果农(guǒnóng)用单轨运输车转运脐橙。新华社 图(郑家裕摄)
他回忆道(dào),在橙子空中廊道建设快成形时,有村民询问对游客的收费标准如何。他便当场算了一笔账,“游客来,不收费。外地游客因景点而(ér)来,能帮全村橙子每斤提高5分钱。我们村有(cūnyǒu)5500亩橙子,大概2.2万吨。每斤提高5分钱,群众收入就非常(fēicháng)可观了。”
现实(xiànshí)也正如李强所说的那样,通过脐橙文化建设,彭家坡村吸引了大量周边(zhōubiān)游客前来打卡,还有不少网红来直播带货。
“前几天有一个小姑娘(xiǎogūniáng)在这里直播卖红橙,一天就(jiù)卖了2万多单,大概20万斤。”提起这场(zhèchǎng)直播,胡学军很是激动。他说:“秭归的(de)红橙品质好、口感好,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不仅销路广了,村民的收入也高了。”
“村民看到这些(zhèxiē)农文旅融合项目(xiàngm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主播的到来,对村里的工作也更加认可和支持了。”李强表示(biǎoshì),如今的秭归,柑橘更红了,乡风乡情也更好了。
一条鱼实现(shíxiàn)生态经济共赢
宜昌是(shì)长江上中游分界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宜都清江鲟鱼谷庞大(pángdà)的养殖基地还(hái)在不断扩建中。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20世纪90年代(niándài),宜都市高坝洲库区依托长江一级支流清江的自然优势,掀起网箱(wǎngxiāng)养鲟热潮。鲟鱼作为高端(gāoduān)水产品,为当地带来短暂的经济红利,但粗放式发展很快让清江不堪重负,清江生态一度(yídù)失守,高坝洲库区水质因网箱养殖过度发展而不断恶化。
2016年,为助力长江大保护,宜都市全面拆除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wǎngxiāng),推动“鲟鱼(xúnyú)上岸”,建设室内工厂化(gōngchǎnghuà)养殖车间,推动鲟鱼产业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一年后,清江高坝洲库区555名鲟鱼养殖户全部清网上岸,占地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成为鲟鱼的“新家(jiā)”。
“以前,村民自行养殖,资金往往来自银行贷款,风险很大。如果(rúguǒ)(rúguǒ)收成好,可能赚个5万到10万;如果收成不好,几年的投入可能血本无归。”清江鲟鱼(xúnyú)谷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鲟鱼上岸(shàngàn)”不仅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而且创造了更大的产业财富。
一方面,鲟鱼上岸后,掌握养殖技术的渔民被聘请为养殖工人,身份转变,但收入不变,风险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过去散户自行(zìxíng)养殖,养殖规模小,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都难以把控,但现在(zài)在养殖模式、生产管理和产品品质控制方面都实现(shíxiàn)了(le)标准化。
品质(pǐnzhì)提升了,价格(jiàgé)也随之上涨。该负责人表示,以前价格低迷,因为水质变差,导致口感不好,每斤鲟鱼子酱价格约几百元,但(dàn)现在出口价格能达到千元以上,品质确实上去了,鲟鱼子酱的价值也提高了。
4月23日拍摄(pāishè)的宜都市(yídūshì)清江鲟鱼谷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如今,清江高坝洲库区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同时(tóngshí),鲟鱼谷(gǔ)鲟鱼生物储备数量已达110万尾(wànwěi),养殖总量达8000吨,占全国三成左右;鱼子酱年产量达100吨,是网箱拆除之前的近两倍。
在聚焦鲟鱼产业的同时(tóngshí),宜昌也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魔芋、冬虫夏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nóngyèchǎnyè)协同发展。
以魔芋为例,多山地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三大(sāndà)魔芋主产县(zhǔchǎnxiàn)之一,近年来,依托省、市重点农业产业链扶持(fúchí)政策和“一致魔芋”等(děng)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县发展成为(chéngwéi)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当地魔芋价格不断攀升,带动宜昌魔芋加工位列全国第一,“一致魔芋”成为全国魔芋上市第一股。
宜昌一致魔芋(móyù)公司生产种类繁多的魔芋产品。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鲜魔芋价格由2007年的0.4元/斤,一路涨至2024年的3.8元/斤。”一致魔芋董秘介绍,仅该企业年加工鲜魔芋量就达(dá)15万吨,产品涵盖魔芋胶、魔芋食品等66个(gè)系列产品,远销40多个(duōgè)国家和地区,带动了湖北、云南、贵州数万农民实现(shíxiàn)脱贫增收。
截至2024年,通过(tōngguò)“龙头企业(lóngtóuqǐyè)+初级加工厂+专业(zhuānyè)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长阳已建立标准化(biāozhǔnhuà)种植基地5万亩,主产乡镇5个,魔芋专业村20个,累计带动1.2万户农户参与魔芋产业,年产鲜魔芋6万多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30亿元。
2025年(nián)宜昌(yíchāng)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区。如今的宜昌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nóngmín)富”的目标大步向前,为乡村振兴实施提供(tígōng)可复制的“宜昌经验”。
澎湃(pēngpài)新闻记者 宋昕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xīnwén),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在青山绿水间,湖北宜昌绘就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de)双赢篇章。
春日,漫步在大风口茶园,云雾(yúnwù)缭绕间,采茶(cǎichá)女灵巧的(de)双手在茶丛中飞舞。宜昌,这片被茶圣陆羽誉为“峡州上品”的土地,正在重现“宜红工夫茶”的辉煌。
走进屈原故里秭归,“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的诗句在(zài)橙香中回荡。从邓秀新院士引进新品种,到“伦晚脐橙”成为网红爆款,再(zài)到柑橘文化引来八方游客,18万橘农的笑脸,演绎(yǎnyì)着(zhe)“柑橘红了,乡村富了,游客来了”的生动故事。
4月22日(rì),商户正在秭归县维楚云仓库做直播带货。澎湃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王岱玉 图
清江之畔,鲟鱼谷的现代化(xiàndàihuà)养殖车间里,曾经的渔民变身养殖能手。从(cóng)网箱养鱼(yǎngyú)的生态之痛,到“渔光互补”的绿色转型,是鲟鱼的“上岸”之路,也是宜昌水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fāzhǎn)研究所副研究员(fùyánjiūyuán)张姝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yīhào)文件时提到,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zīyuán)禀赋,坚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有“钱”途。
宜昌正在利用青山绿水(qīngshānlǜshuǐ)的资源禀赋,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产业共进,物质(wùzhì)与精神同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宜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zǒngchǎnzhí)达1221亿元、总产值全省(quánshěng)第一,八大重点(zhòngdiǎn)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443亿元,6个(gè)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第一。
这是宜昌乡村(xiāngcūn)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更是人民(rénmín)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答卷。
一片茶叶的“突围”之路(lù)
4月底的宜昌大风口(kǒu),山顶之上云雾(yúnwù)环绕,山间满园春色,茶香四溢。
宜昌古称峡州,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和古老产茶区之一。茶圣陆羽在《茶经》盛赞曰“山南以峡州上(shàng)”,奠定了宜昌茶叶的千年(qiānnián)美誉。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青岗岭茶园笼罩在(zài)细雨中,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茶园”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zhèngwǔ) 图
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chéngwéi)“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宜红也与(yǔ)祁红、滇红一道成为中国传统(chuántǒng)外销三大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可(kě)曾几何时,祁红、滇红老少皆知,与之并列的(de)宜红却(què)在知名度上有些许“掉队”。几番沉浮,如今的宜红工夫茶又迎来(yínglái)了黄金时代。当前,茶产业被列为宜昌农业八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宜昌茶年出口量6万余吨,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8%左右。
为了实现建设现代茶叶强市的目标,2022年,在宜昌市委(shìwěi)、市政府的部署下,酵母龙头企业(lóngtóuqǐyè)安琪集团通过(tōngguò)市场化整合的方式,成立了宜茶集团。
宜茶集团品牌部负责人李可可(kěkě)介绍,宜茶集团整合七大产茶区资源,打造(dǎzào)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依托安琪(ānqí)集团海外营销网络优势,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收入9.67亿元,出口创汇近900万美元,营收(yíngshōu)规模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销路够广的同时(tóngshí),宜茶也在谋求“招牌”够响。
如果在(zài)社交媒体上输入“宜茶”“宜红”等关键词,会发现不少网友在喝过宜(guòyí)茶后,逐渐爱上了品茗。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宜昌逐步擦亮茶产业招牌的例证(lìzhèng)之一。
宜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成立后,围绕全市“提升(tíshēng)绿茶、振兴红茶、发展(fāzhǎn)黑茶、兼顾黄白茶”的发展战略,不断延长茶产业链,“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到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区域(qūyù)公用(gōngyòng)品牌TOP50”第25位。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家茶业企业正在(zhèngzài)加工茶叶。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这些举措,既是(shì)市场化的行为,又和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契合。日前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nián))》提出,要“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其中(qízhōng)的具体要求就包括“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wénhuà)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y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yuánsù)相融合。”
“宜红工夫茶”是公用品牌,茶文化(wénhu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宜昌走的(de)这一步,恰逢其时。
那么做大茶(zuòdàchá)品牌,于普通茶农而言,又有何意义?“品牌做大了,认可度高了,茶叶也就能卖上好(hǎo)价钱。”宜茶(yíchá)集团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周斌如是说。
宜茶集团控股子公司湖北萧氏茶业总经理向清华则提到,过去宜昌(yíchāng)(yíchāng)的茶叶大多作为原材料卖给(gěi)浙江、安徽等地(dì)进行加工出海,产业附加值很低,但有了“宜红工夫茶”“邓村绿茶”等品牌后,宜昌茶叶不仅可以直接(zhíjiē)对接海外市场,品牌影响力也大大增强,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
“我以前给(gěi)其他城市的茶城做批发,三五百斤算多了,但我现在和宜茶集团合作,一批次就有几万斤。”大风口生态茶园负责人周芳(zhōufāng)红就是宜茶品牌推广的实际受益人(shòuyìrén)。
他告诉澎湃新闻,起初(qǐchū)他的自有茶园只有200亩,但现在(xiànzài)他的自有茶园已经有1000多亩,“因为有宜茶集团支持,也有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市场需求,所以我有信心。”
“前几天,我的一个基地开园,就有400多人(duōrén)同时采茶,太壮观了,这是以前不敢想的。”提起前后变化,周芳红很是激动和(hé)感慨。
周斌介绍,宜茶集团(jítuán)以“企业(qǐy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茶园管培、鲜叶采收、务工劳务等环节每年为近3000人提供工作岗位。
4月24日,五峰土家族(tǔjiāzú)自治县一位土家族姑娘在展示土家饮茶传统技艺。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茶产业(chǎnyè)的兴旺不仅改善了茶农的生活,也推动了栀子花(zhīzihuā)等相关(xiāngguān)产业的发展。2024年,宜茶(yíchá)集团与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出创新型花香宜红工夫茶。“我们将栀子花与茶叶一起窨制,让栀子花香融进到茶叶中去,做到只闻花香不见花。”宜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栀子花茶主要销售给国内(guónèi)知名奶茶(nǎichá)连锁店及饮料客户,用作茶底原料,深受欢迎。
作为“时尚单品”,长阳都镇湾镇的(de)栀子(zhīzi)花身价也随之(suízhī)暴涨,收购价由以前的每斤3元涨到了12元左右。都镇湾镇金福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曾表示,“按亩产(mǔchǎn)600斤花瓣来算,每亩栀子连花带果,收入能过万元。”
一颗(yīkē)柑橘带动精神物质双丰收
“伦晚脐橙和夏橙是花果同枝的水果。”在湖北屈姑国际(guójì)农业集团脐橙博物馆,讲解员向澎湃新闻介绍当地的特色柑橘品种(pǐnzhǒng)。
“后皇嘉树(huángjiāshù),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两千多年前,屈原在秭归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橘颂》,成为中国(zhōngguó)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如今,在屈原故里,这片被诗人赞美的土地依然(yīrán)橘林遍野(biànyě),橙香四溢。
4月13日,秭归县郭家坝镇烟(zhènyān)灯堡村,农户用无人机转运脐橙。新华社记者 程敏(chéngmǐn) 图
宜昌柑橘(gānjú)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年产量超400万吨,占全国蜜橘产量的1/6。秭归县作为宜昌柑橘的重要产地之一,依托三峡库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春有伦晚脐橙(qíchéng)、夏有蜜奈夏(mìnàixià)橙、秋有早红脐橙、冬有纽荷尔(héěr)脐橙,“一年四季有鲜橙”的特点。
回溯宜昌现代柑橘种植史(shǐ),要从上个世纪说起。1959年,当地开始引进脐橙(qíchéng),到了上世纪70年代,秭归县已经成为全国(quánguó)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zhīyī)。不过作为经济作物,脐橙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价格也不稳定。后来又因为全国柑橘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秭归县的橙子一度滞销(zhìxiāo)。
2000年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yuànshì)邓秀新为当地引进了新品种和新技术,与其他地方的橙子品种实现错季上市,不仅解决(jiějué)了滞销问题,还(hái)使果农的生活又上了一个档次。
如今,脐橙更是成为秭归的(de)标志性农产品。2024年8月,“秭归脐橙”被正式明确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仅秭归县脐橙种植面积就达40万亩,年产量超100万吨(wàndūn),全县(quánxiàn)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都(dōu)从事脐橙相关产业。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秭归县通过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科技转化体系,将百亿级柑橘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带动18万果农增收。种植(zhòngzhí)新品种(xīnpǐnzhǒng)宗橙使得亩产值较传统品种提高了10倍(bèi),核心示范区农户年收入(niánshōurù)更是突破40万元。
收入增长了(le),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更与时俱进了。
秭归县(zǐguīxiàn)归州镇彭家坡村村民胡学军向澎湃新闻介绍,柑橘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基本隔几年就会嫁接新的品种。以前大家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现在大家都有共识,“只要品种好,就要(jiùyào)抓紧(zhuājǐn)换品种。”
除了在果树种植这个(zhègè)“专业领域”眼光独到,果农(guǒnóng)们对于“乡村振兴”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归州镇(guīzhōuzhèn)彭家坡村村支书李强介绍,国家刚提出乡村振兴(zhènxīng)战略(zhànlüè)时,村里也借助相关项目进行谋划,不仅在(zài)生产路、出村路、水利设施、抗旱电力保障等(děng)基础设施上进行投入,也做了一些农文旅融合方面的工作,包括打造以脐橙文化为主的广场、橙子交易平台、橙子空中廊道等内容。
“但当时(shí)开会时,群众很不理解。”李强说,刚提出要建设(jiànshè)脐橙文化时,许多村民并不赞同,认为把钱用来(yònglái)修路、硬化路面等基础设施更好。
2023年12月6日,秭归县归州镇周家(zhōujiā)湾村果农(guǒnóng)用单轨运输车转运脐橙。新华社 图(郑家裕摄)
他回忆道(dào),在橙子空中廊道建设快成形时,有村民询问对游客的收费标准如何。他便当场算了一笔账,“游客来,不收费。外地游客因景点而(ér)来,能帮全村橙子每斤提高5分钱。我们村有(cūnyǒu)5500亩橙子,大概2.2万吨。每斤提高5分钱,群众收入就非常(fēicháng)可观了。”
现实(xiànshí)也正如李强所说的那样,通过脐橙文化建设,彭家坡村吸引了大量周边(zhōubiān)游客前来打卡,还有不少网红来直播带货。
“前几天有一个小姑娘(xiǎogūniáng)在这里直播卖红橙,一天就(jiù)卖了2万多单,大概20万斤。”提起这场(zhèchǎng)直播,胡学军很是激动。他说:“秭归的(de)红橙品质好、口感好,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不仅销路广了,村民的收入也高了。”
“村民看到这些(zhèxiē)农文旅融合项目(xiàngm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主播的到来,对村里的工作也更加认可和支持了。”李强表示(biǎoshì),如今的秭归,柑橘更红了,乡风乡情也更好了。
一条鱼实现(shíxiàn)生态经济共赢
宜昌是(shì)长江上中游分界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宜都清江鲟鱼谷庞大(pángdà)的养殖基地还(hái)在不断扩建中。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20世纪90年代(niándài),宜都市高坝洲库区依托长江一级支流清江的自然优势,掀起网箱(wǎngxiāng)养鲟热潮。鲟鱼作为高端(gāoduān)水产品,为当地带来短暂的经济红利,但粗放式发展很快让清江不堪重负,清江生态一度(yídù)失守,高坝洲库区水质因网箱养殖过度发展而不断恶化。
2016年,为助力长江大保护,宜都市全面拆除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wǎngxiāng),推动“鲟鱼(xúnyú)上岸”,建设室内工厂化(gōngchǎnghuà)养殖车间,推动鲟鱼产业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一年后,清江高坝洲库区555名鲟鱼养殖户全部清网上岸,占地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成为鲟鱼的“新家(jiā)”。
“以前,村民自行养殖,资金往往来自银行贷款,风险很大。如果(rúguǒ)(rúguǒ)收成好,可能赚个5万到10万;如果收成不好,几年的投入可能血本无归。”清江鲟鱼(xúnyú)谷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鲟鱼上岸(shàngàn)”不仅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而且创造了更大的产业财富。
一方面,鲟鱼上岸后,掌握养殖技术的渔民被聘请为养殖工人,身份转变,但收入不变,风险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过去散户自行(zìxíng)养殖,养殖规模小,养殖环境和产品质量都难以把控,但现在(zài)在养殖模式、生产管理和产品品质控制方面都实现(shíxiàn)了(le)标准化。
品质(pǐnzhì)提升了,价格(jiàgé)也随之上涨。该负责人表示,以前价格低迷,因为水质变差,导致口感不好,每斤鲟鱼子酱价格约几百元,但(dàn)现在出口价格能达到千元以上,品质确实上去了,鲟鱼子酱的价值也提高了。
4月23日拍摄(pāishè)的宜都市(yídūshì)清江鲟鱼谷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如今,清江高坝洲库区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同时(tóngshí),鲟鱼谷(gǔ)鲟鱼生物储备数量已达110万尾(wànwěi),养殖总量达8000吨,占全国三成左右;鱼子酱年产量达100吨,是网箱拆除之前的近两倍。
在聚焦鲟鱼产业的同时(tóngshí),宜昌也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魔芋、冬虫夏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nóngyèchǎnyè)协同发展。
以魔芋为例,多山地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三大(sāndà)魔芋主产县(zhǔchǎnxiàn)之一,近年来,依托省、市重点农业产业链扶持(fúchí)政策和“一致魔芋”等(děng)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县发展成为(chéngwéi)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当地魔芋价格不断攀升,带动宜昌魔芋加工位列全国第一,“一致魔芋”成为全国魔芋上市第一股。
宜昌一致魔芋(móyù)公司生产种类繁多的魔芋产品。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tú)
“鲜魔芋价格由2007年的0.4元/斤,一路涨至2024年的3.8元/斤。”一致魔芋董秘介绍,仅该企业年加工鲜魔芋量就达(dá)15万吨,产品涵盖魔芋胶、魔芋食品等66个(gè)系列产品,远销40多个(duōgè)国家和地区,带动了湖北、云南、贵州数万农民实现(shíxiàn)脱贫增收。
截至2024年,通过(tōngguò)“龙头企业(lóngtóuqǐyè)+初级加工厂+专业(zhuānyè)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长阳已建立标准化(biāozhǔnhuà)种植基地5万亩,主产乡镇5个,魔芋专业村20个,累计带动1.2万户农户参与魔芋产业,年产鲜魔芋6万多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30亿元。
2025年(nián)宜昌(yíchāng)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区。如今的宜昌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nóngmín)富”的目标大步向前,为乡村振兴实施提供(tígōng)可复制的“宜昌经验”。
澎湃(pēngpài)新闻记者 宋昕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xīnwén),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