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丽水松阳:坚持文化赋能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

体育正文 1 0

丽水松阳:坚持文化赋能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

丽水松阳:坚持文化赋能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xúwéngāng) 蔡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guānyú)传统村落保护(bǎohù)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和全省(quánshěng)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总结成效、交流经验,进一步(jìnyíb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助力缩小“三大差距”。6月24日(rì)-25日,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丽水松阳召开。 会上,丽水市松阳县以《坚持文化赋能 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作经验发言。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nián)(公元(gōngyuán)199年),是浙西南历史最悠久(yōujiǔ)的县域,古城古镇古村体系保留(bǎoliú)完整,至今仍保留着100多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guójiājí)78个,数量冠绝浙江,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两次到松阳调研指导,并叮嘱“古老就是财富,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一定要(yào)保护好古建筑(gǔjiànzhù),体现特色”,松阳县牢记嘱托,早在2012年,就着手开展(kāizhǎn)传统村落(cūnluò)保护工作,系统谋划、全域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fùnéng)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一大批“空心村”重焕新生,蝶变为“宜居(yíjū)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松阳先后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zhěngjiù)老屋(lǎowū)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拯救老屋带动乡村振兴”入选国家(guójiā)发改委共富典型案例。 坚持“系统保护”,留住传统村落“原真形态(xíngtài)” 保护是发展(fāzhǎn)的根基,坚持规划引领、规范管控、数字赋能,全力守护传统村落的原真风貌和空间肌理(jīlǐ)。 规划引领,全(quán)域统筹。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保护发展领导小组,高站位谋划,编制覆盖全县域、集中连片区及84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体系(tǐxì),构建(gòujiàn)“一环六片”空间(kōngjiān)格局,实现从“点状保护”向“片区联动、全域统筹”跃升。 风貌管控,匠心修缮。制定工作规程、技术图册,明确修缮原则(yuánzé)、流程和技术标准,为(wèi)老屋修复提供“操作指南”;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累计修缮保护老屋312幢、17.9万平方米,让黄土墙、黑瓦片在(zài)当代焕发新生(xīnshēng)。 数字(shùzì)赋能(fùnéng),智慧监管。创新打造(dǎzào)传统村落数智系统、“拯救老屋”等特色应用场景,构建“人防(采集上报)、技防(监控影像)、社防(公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管闭环(bìhuán),对风险隐患早发现、快处置,为传统村落保护插上“智慧翅膀”。 坚持“有机发展(fāzhǎn)”,激活传统村落“共富引擎” 产业兴旺是传统村落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有机发展新路径(lùjìng),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shídài)焕发新活力。 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创新推行项目“双向选择制”,保障村民(cūnmín)在项目建设中的话语权。探索(tànsuǒ)实施(shíshī)“政府引导+资本参与+集体参股+村民抱团”混合所有制模式,变“一锤子买卖”为“利益共同体”,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如四都乡陈家铺(chénjiāpù)村以资产、资源入股经营主体,2024年首次(shǒucì)分红94.62万元。 人才驱动,业态焕新。大力推广“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富模式(móshì),通过“村+共富合伙人”合作共建模式,全面激活“三乡人”主动性、创造性。如三都乡松庄村创新实践“原乡人种(rénzhǒng)产业、归乡人种文化、新乡人种创意”,带动桃子、红糖等(děng)农产品溢价(yìjià)销售(如桃子单价从每斤3元提升至(zhì)6元),村民年增收超3万元。 生态转化,产业(chǎnyè)融合。编制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zhǐnán),实施村落生态价值提升项目工程,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全县60%以上村庄植入(zhírù)民宿、文创等(děng)新业态,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20亿,发展民宿500余家(含钻级49家)、文创项目30余个,提供岗位5000余个,年营收近1.5亿元,古村民宿第一(dìyī)县品牌(pǐnpái)逐步打响,松阳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坚持“文化赋能”,留住(liúzhù)传统村落“精神原乡”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línghún)。松阳致力于在保护发展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增强(zēngqiáng)文化自信。 匠艺传承,后继有人。高度重视传统建筑工艺(gōngyì)传承发展,连续6年举办传统建筑工匠培训班,并邀请清华大学(qīnghuádàxué)等院校专家(zhuānjiā)参与技术指导(zhǐdǎo)。通过共建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站,在职业中专增设古建专业等形式,壮大30支2000余人的传统工匠队伍,2家企业(qǐyè)取得“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资质,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hé)技术支撑。 赓续文脉,活态(huótài)传承。在保护物理空间(kōngjiān)的同时(tóngshí),更加注重对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复活“竹溪摆祭”“平卿(píngqīng)成人礼”等地方民俗活动60余台,传承国家级非遗“松阳高腔”,匠心打造红糖工坊等一批(yīpī)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其中,特色工坊建设模式获住建部(jiànbù)推荐参评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中“活”起来。 艺创融合,古韵新生。积极推动“传统(chuántǒng)村落+艺术创作/文化创意”等多元融合模式,为古老的(de)乡土文化注入时代新活力。如三都乡杨家堂村(tángcūn),依托“金色布达拉宫”的独特风貌,吸引艺术家驻村,老屋变身艺术工作室(gōngzuòshì)与特色民宿,既保留了乡土原真,又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jiàzhí)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 十多年(shíduōnián)来,松阳县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坚持“在保护(bǎohù)(bǎohù)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历了“抢救性保护、业态有机植入、集中连片利用(lìyòng)”三个阶段,初步走出了文化赋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道路,让传统村落重焕新生。 下一步,松阳将坚决贯彻(jiānjuéguànch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本次会议要求,坚持更高站位深化系统思维,更实举措聚焦(jùjiāo)共同富裕,更宽视野聚力共建(gòngjiàn)共荣,更大力度振兴乡村产业、优化乡村生态、兴盛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着力破解保护与(yǔ)发展(fāzhǎn)难题,努力(nǔlì)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贡献更多松阳智慧和力量。
丽水松阳:坚持文化赋能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