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社区“荒地”成了党员“责任田”

体育正文 168 0

社区“荒地”成了党员“责任田”

社区“荒地”成了党员“责任田”

扬子晚报(yángziwǎnbào)网6月23日讯(通讯员 曹康姣 朱敏 记者 朱鼎兆)仲夏清晨,淮安市清江浦区浦楼街道延安路社区党建“微花园”里(lǐ),翠绿的(de)黄瓜藤蔓挂满(guàmǎn)果实,不远处(bùyuǎnchù)的辣椒植株繁茂,一串串辣椒隐藏在枝叶间,长势喜人。社区党员志愿者们熟练地采摘、分拣,将新鲜蔬菜打包,送往独居老人和低保家庭。 曾经,延安路社区(shèqū)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的这块800平方米的荒废空地杂草丛生,是令居民头疼的 “老大难”。为盘活闲置(xiánzhì)资源,社区党委创新思路,将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rónghé),把(bǎ)荒地改造成党建“微花园”,并划分出 6 块“党员责任田”,由各党支部认领种植(zhòngzhí)任务。“我们以党支部为单位,明确种植任务和管护责任,让每个支部都成为(chéngwéi)基层治理的‘红色细胞’。” 社区党委书记朱敏介绍。 然而,建设初期党员们(men)就遭遇了重重困难(chóngchóngkùnnán)。由于土地长期闲置,板结严重且肥力不足,首批种下的(de)土豆苗蔫黄枯萎,精心培育的花草也成片凋零。面对挫折,社区迅速发动党员群众(qúnzhòng)集思广益。65岁的退休党员陆元岁主动扛起锄头,带领(dàilǐng)支部党员连续一周深翻土地,一镐一镐地敲碎板结的土层(tǔcéng);在职党员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农技专家,自费购买有机肥改善(gǎishàn)土质。经过三次深翻、两次试种,这片贫瘠的土地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党建“微(wēi)花园”建设过程中,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陆元岁每天清晨六点就来到责任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手把手教年轻党员如何松土、施肥;在职党员利用周末时间,顶(dǐng)着(zhe)烈日参与翻土、播种;社区网格员则化身 “田间管理员”,定期(dìngqī)巡查,及时处理病虫害。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níngjù)着党员们的心血。 经过数月精心(xīn)培育,党建“微花园”迎来了丰收季。成熟的(de)土豆、青菜、辣椒、黄瓜(huángguā)等蔬菜,不仅装点了社区的美丽,更(gèng)温暖了困难群体的心。独居老人张奶奶接过志愿者送来的蔬菜,眼眶湿润:“这些菜不仅新鲜,更让我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谢谢你们。” 党建“微花园”的功能远不止于此(cǐ)。当寒风渐起,这里摇身一变成为“自然课(kè)堂”。社区组织党员(dǎngyuán)志愿者带领辖区儿童开展“冬藏实践课”。孩子们在党员指导下,细心分拣收获(shōuhuò)的萝卜、白菜(báicài),挖坑、铺沙、掩埋,学习传统冬藏技艺。“原来蔬菜要这样储存!”小学生张恒源捧着(zhe)亲手埋下的白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场生动的实践活动,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劳动与奉献的种子。 如今,“党建微花园” 已成为凝聚民心(mínxīn)的桥梁。在党员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主动(zhǔdòng)加入种植队伍。社区还(hái)成立“微花园议事会”,邀请党员群众(qúnzhòng)共同商讨种植计划、分配(fēnpèi)方案,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良好氛围。居民宋翠平带着儿子认领了一块“亲子田”,感慨道:“带着孩子一起来种植,既能增长(zēngzhǎng)孩子的见识,又能帮助他人,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多得。” 从杂草丛生的荒地到生机勃勃的花园,从种植难题的攻克(gōngkè)到多元共融的实现,延安路社区通过“党建微花园”的创新实践,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激活了基层(jīcéng)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tǔdì),正在书写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描绘出(miáohuìchū)一幅党群同心(tóngxīn)、共建家园的幸福画卷。 朱敏表示:“下一步,我们(wǒmen)将继续(jìxù)深化‘党建 + 生态’模式,扩大种植规模,丰富种植品种,把‘微花园’打造成党员教育的实践基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liánxīnqiáo)、基层治理的新阵地,让更多居民共享社区(shèqū)发展成果。”
社区“荒地”成了党员“责任田”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